English

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1999-06-01 来源:光明日报 钱其琛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这里明确提出了精神文化“纽带”的概念,并高度评价了精神文化“纽带”能够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起批准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从理论上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纽带”性质和内涵,在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纽带”作用和影响,这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对此表示由衷的祝贺和支持。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首先是指中华文化具有使中华各族儿女和海内外华人认同的内核与本质。由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海内外华人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能够具有团结合作的文化基础。同时,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也是指中华文明具有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的吸引力。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海内外华人从本质上是能够有共同的文化语言的,是能够互相沟通、求同存异的。因此,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础。今天,全面弘扬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反对分裂祖国、分裂民族的各种图谋,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以推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为宗旨,国内许多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有关机构,海外许多著名华人社团、机构和人士纷纷参与主办,证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中华文化具有“纽带”性质和作用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中华民族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具体方面呢?全面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无疑会产生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首先表现在中华民族认同共有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繁衍生息在共同的区域,有着共同的奋斗经历和共同的风俗习惯,就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标志及其强烈的认同感。例如,海内外华人都会认同中华文化中龙与凤的文化标志。这些形象很容易唤起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民族感情。现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将从中华文化的深层学术内涵中,研究和推广中华文化的各种文化标志物,无疑能使中华文化标志物在感召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感情方面发挥互为深刻持久的作用。美国的塞缪尔·亨廷顿先生前不久在他的新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一章作过这样的描述:由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些国家分裂乃至解体、一些民族对抗乃至战争的现象,一些区域里包括国旗在内的许多文化标志遭到改变,文化认同感也遭到肢解。这从另一个理论侧面告诉我们,研究和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特别是深层次地研究和推广有学术内涵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同时表现在中华民族以共有的文字———汉字作为自己主要的文化载体。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重要特征,是最少争议的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由于汉字的这种独有特征,使其一旦被学到,就难以被磨灭;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主要文字成为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一直流传下来并经久不衰的文字。最近读到瑞典学者林西莉女士写的《汉语王国》一书。她在引言中特别指出,当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就能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记住汉字。她的见解确实很有道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在研究和推广中华文化标志物的进程中,把汉字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并将研究和推广汉字的各种艺术造型及其社会功能,这是很有见地的。我希望,“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能在这方面作出突出的成绩。

我要特别指出,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突出表现在中华民族具有一致认同的优良文化传统。江泽民同志在论述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理论文献《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团结统一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独立自主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具有爱好和平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具有自强不息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我认为,江主席概括的这四种中华民族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理论标志。由于有了这种共同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才有着共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这是我们今天必须予以珍视和弘扬的极其重要的连接海内外华人的文化“纽带”。

当然,指出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表现在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认同上,并不否认国内各民族有着文化差异,海内外华人有着文化差异,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更有着文化差异。而中华民族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的最为伟大之处,就是她感召和吸引着国内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逾越差异,去求同存异。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由此成为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在各个历史阶段形成的优秀思想成果的贯通融合与综合总汇。而在推动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中华文化也以她独特的视角,发挥着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互补的“纽带”作用。可以说,中华文化总体上的“纽带”认同感或求同感,是在具体的各种“存异”过程中表现出来,从而显得更为丰富多彩。正如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它是通过各种学科、各种学派的相互砥砺、相互渗透而发展的,也是通过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进步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计划从理论上深刻开掘、细致研究国内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深刻开掘、细致研究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具体细致地展现中华文化在各种求同存异过程中的“纽带”性质和作用。我赞同他们的这种理论攻坚。

最近,“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将举办论文和中华文化标志物造型设计的征评。从学术作品和艺术作品两个层面上,普及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这是一项很有创新性质的工作。在迈向21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当通过各种生动活泼、深入人心的形式,全面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服务于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推进国际和平与发展的主流。

祝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圆满成功!

(原载《人民日报》5月31日第三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